2008年3月24日,星期一(GSM+8 北京时间)
浙江法制报 > 第二版:钱塘 改变文字大小:   | 打印 | 关闭 
农村普法创新载体 祠堂变身 “农家书屋”   
本报记者 李道演 通讯员 黄友港 尤良忠

  本报讯 经过一番整修,古老的祠堂变成了“农家书屋”,农村普法有了新载体。苍南县开展“农家书屋”进宗祠活动后,农村山区处处飘起了浓郁的书香和法律气息。目前,该县已在76个行政村建起了“农家书屋”,其中25个建在农村宗祠内。
  日前,记者来到苍南县龙港镇仕家洋村,问了路边的一位村民便知道了“农家书屋”的具体位置。“农家书屋”建在该村的中心位置,屋前是一片干净整洁的绿化带,还有一块供村民健身的休闲区。在书屋大门上,“陈氏宗祠”旁边是更为醒目的“文化中心”四个大字。
  记者来到二楼的图书室。这不到五十平方米的室内设了三架书柜,里面摆放的都是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、农业技术等书籍。书馆的一角还堆放着几叠尚未开封的全新书本。
  退休的村干部陈大爷一早便来到书馆,他拿着一本法律杂志对记者说,以前没时间、没条件学习法律知识,现在一有空就过来补补课。驻村干部周小央告诉记者,在图书室里,法律法规书籍是最多也是最受村民欢迎的,有些村民没时间在这里看,还经常办理外借手续,带回家去学习。此外,村里还多次邀请有关法学专家来给村民们作常用法律知识讲座。每次开讲,不多的课堂座位总是早早被占满。
  类似仕家洋村的做法,在苍南全县还有很多。截至目前,该县“农家书屋”有法律法规等各类群众喜爱的书籍近35万册。近两个月来,该县25个宗祠的“农家书屋”已开展各类培训辅导56期,受益群众数万人次。